In 2006 Tamasaburo has started a new projec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lay "The Peony Pavilion (牡丹亭)". This blog attempts to track the progress of this project through various news articles, videos and pictures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For a chronological list of events, see "Project Timeline" sidebar.

For Japanese news articles, see this special section.

To translate anything into English or Japanese, try these following tools: yahoo or Google.
残念ながら無料の翻訳ツールの中国語→日本語は不完全です。一部意味不明になり、おおよその内容が推測できる程度です。(中国語→英語の方が未だわかりやすいかもしれません。)


2008年7月28日月曜日

一位日本歌舞伎大師的昆曲情緣

一位日本歌舞伎大師的昆曲情緣
各位聽眾,您好,歡迎收聽本期《文化中國》,我是記者李雷。 

  在今天節目的開始,我們欣賞的這段優美音樂,來自中國昆曲《牡丹亭》。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昆曲有著600年的歷史,在這兒我要問一個問題,您會相信,一個不會說中文的日本人能夠字正腔圓地演繹它嗎?您能想象在舞台上一位58歲的男性是如何扮演一位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嗎?您知道這位日本人為何用數十年的時間去追尋自己的昆曲夢麼?我們今天的《文化中國》,將帶著你一同體味一位日本歌舞伎大師的昆曲情緣。

  5月初的北京湖廣會館,門庭若市,一出由日本與中國演員同台演出的昆曲 《牡丹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連演10場,場場爆滿。而在舞台上扮演女主角杜麗娘的,就是有著“日本梅蘭芳”美譽的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

  舞台上的杜麗娘唱腔婉轉純正,扮相優雅細膩,中國戲曲的手、眼、身、法、步演繹得絲絲入扣,贏得了觀眾接連不斷的掌聲。

  在所有中國戲曲中,昆曲的唱、念、做、打是要求最高的,加上幾乎所有的戲曲都受到昆曲的影響,昆曲又被稱為“百戲之祖”,並於200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昆曲發展過程中,由男性扮演女性的男旦藝術一直佔主導地位,但隨時代發展,到如今男旦已不太多見。同樣,日本歌舞伎也於2005年入選了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而歌舞伎 由男性扮演女性的傳統一直保留至今。

  作為日本首屈一指的歌舞伎男旦演員,坂東玉三郎在舞台上曾演繹過眾多鮮活生動的女性形象,並在世界多地舉行國際公演,博得了廣泛的贊譽。

  玉三郎對中國戲劇懷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的祖父十三世守田勘彌早在 1926年便曾與訪日的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同台演出,守田家族自那時便與中國京劇結緣,並與梅蘭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玉三郎年少時,便聽父親講述中國京劇,也熟知了中國著名男旦梅蘭芳。1987年,他專程到北京,向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學習京劇《貴妃醉酒》的台步、甩袖程式,在學習的過程中,玉三郎得知《醉酒》是受中國昆曲影響的,而昆曲產生的時間,與日本的能樂和歌舞伎相吻合,從此他對昆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在幾年前將目光投向了已誕生410年的中國昆 曲經典劇目《牡丹亭》。

  中日版《牡丹亭》的北京公演實行委員會主任徐立仁就為我們講述了坂東玉三郎與《牡丹亭》的十年情緣。

  “說到這個《牡丹亭》的打造,是因為坂東玉三郎與湖廣有一段情緣,這段情緣始於1997年,當年我是這個館首任的館長,和坂東先生結識以后,圍繞著中日傳統戲劇的推動、交流,我們都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當年也曾約定,適當的時候請坂東先生來湖廣會館演出,當時我們就考慮演演歌舞伎,沒有想到,他會把中國的昆曲和日本的歌舞伎,很完美的結合起來。”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少女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是昆曲傳統的保留劇目。

  今年3月,由中國“青春版”《牡丹亭》中柳夢梅的扮演者俞玖林與日本歌 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合作演繹的中日版《牡丹亭》曾在日本京都南座劇場公演 20場,場場爆滿,轟動了整個日本。它最大的亮點是採用了“全男旦”的形式,即清乾隆年間宮廷慶典演出時採用的方式,這一次中日兩國藝術家共同演出,恢復昆曲最傳統的演劇方式。

  對於一個連漢語都不會說的日本人,如何能夠演繹用中國方言演唱的昆曲,是很多觀眾都非常感興趣的問題。北京公演實行委員會主任徐立仁說:

  “比方說他不懂中文,他可以對口型、模仿,不斷糾正自己的發音,然后很認真的和老師學,把錄像放大了對口型去學。他崇拜京劇,崇拜梅蘭芳先生,幾乎每天都要看梅蘭芳先生的劇照,他從裡邊揣摩出一些別人領會不到的東西,用到刻畫自己的人物身上,他總是很謙虛地講,他的很多演出是來源於中國的,比如說中國的梅派藝術。”

  作為坂東玉三郎的中國朋友,徐立仁目睹了玉三郎多年來的努力:

  “我也是聽到很多的觀眾,在議論,大家都很欽佩坂東先生的對藝術一絲不苟的、毫不能放過一點一滴疏漏的認真。比如說他對我們傳統的古戲樓也是情有獨鐘,因為他說小劇場離觀眾很近的,對演員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稍微走一點神,或者你表情稍微有一點不對頭,那觀眾都會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第一;第二個,就是坂東先生他在表演人物的時候特別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說他演《牡丹亭》,他演杜麗娘,他首先就要熟讀《牡丹亭》,另外對中國傳統的文學,也就是我們所說國學啊,包括我們的《論語》啊,我們的《老子》啊,他都要看,他都要讀。通過別人給他講解,他對人物內心世界這種把握,這種刻畫,我們感覺是他很到位的。”

  在演出現場,我們也聽到了觀眾對演出的評價:

  觀眾:“他們唱的這個中文,下了功夫,他們咬字很清楚。”

  觀眾:“它想突出中國戲曲的意境美這一點,我覺得它想突出的這一點突出的很好。”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事先做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德藝雙馨”,坂東玉三郎除了在藝術的成就,在做人方面也毫不含糊,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裡 氏8級地震,得知這一事件后,玉三郎立即決定將北京公演期間出售中日版《牡 丹亭》說明書和他個人演出所得款項以及5月15日該劇的票房收入全部捐獻給災 區民眾,以表示他的一片心意。

  徐立仁介紹說:“因為坂東先生聽到我們四川受災以后,心情很沉重,他說我真想義務的演出幾場,但是在日本接著又要演出,所以他決定把這幾天的說明書和寫真集的整個銷售的費用,另外包括15號末天演出的整個的費用捐獻給災區人民,來表達他的這種心情,他也說他要用這種心情來演繹杜麗娘,希望觀眾也要時刻想著災區受災的這些人們。”

  一出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傳遞著兩國人民悠久的友情,在《牡丹亭》演出成功的同時,坂東玉三郎也有了新的打算。

  徐立仁這樣介紹道:“這個是我們十年圓了一夢,那天坂東講,他還要做第二個夢,因為對藝術的追求無止境,他要做第二個夢,那麼是什麼夢呢,我想,他可能有更多的一些想法吧。”

  《牡丹亭》裡,因為少女杜麗娘的一個夢境,便產生了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而日本藝術家坂東玉三郎的夢想,又會給中日觀眾帶來什麼呢?好,感謝收聽本期《文化中國》,我是記者李雷,再會!


0 件のコメント: